close





這是我手裡難得的一組軍機模型,但它也不是戰鬥機,而是二次大戰時代的日本海軍運輸機,於2008年由Hogan所生產的1/400模型,看它的包裝有沒有很熟悉呢? 沒錯,正是全日空商事的一貫包裝方式,官方產品編號為JNS43002,內容為零式輸送機雙機組,一架是綠色的筑波海軍航空隊塗裝,另一架則是白色的終戦連絡機塗裝。

 



零式輸送機為日本帝國海軍於太平洋戰爭時以美國道格拉斯DC-3客機設計改造的運輸機,海軍編號L2D,盟軍代號Tabby。日本海軍在1930年代後期的空中運輸核心為九七式飛行艇與九六式陸上攻擊機的改造型,但這兩款飛機的運輸能力在傘兵部隊編成以後仍屬不足,為此日本海軍評估之後希望引入美國在1936年投入民間市場的的DC-3客機作為新型運輸機。由於當時日本各家飛機製造商並無多餘產能,因此對美交涉由三井財閥於1937年6月5日新成立昭和飛機工業與美國道格拉斯飛機公司接洽。雙方於1938年2月28日簽約,昭和飛機工業以9萬美金購入DC-3生產授權與5架飛機零件,而日本海軍則對三井保證生產飛機海軍將全部購入。日方於同年3月開始在日本進行相關準備,設計圖於8月取得,但由於生產技術不熟練之緣故,第一架授權機至1939年9月才組裝完成,剩餘4架直到1941年5月組裝完成;在組裝期間日本海軍積極進行日本版DC-3的仿製,包括更換引擎、動力增加後的補強結構等,日本版DC-3於1941年7月15日首飛,同年12月開始量產,以日本海軍編年方式應稱為一式運輸機,但不明原因最後定名為零式運輸機。零式運輸機在1942至1945年間共生產487架,大部分是昭和飛機工業生產(416架),中島飛機在戰爭初期因昭和產能不足曾進行少量生產,數量有71架,由於日本海軍的陸上運輸與轉場僅此一款機種,因此戰損也多,到日本投降時零式運輸機僅剩51架(這數字是包裝盒上的說明,與維基上所說的38架不同),其中日本海軍擊墜數最高的空戰王牌西澤廣義(Hiroyoshi Nishizawa)就是搭乘此架飛機時戰死。

 

生產型號

D1號運輸機(L2D1)
由道格拉斯提供的5架DC-3零件,1938年8月在日本進行組裝,1939年9月第一架完成,隨後1.3.4號機交付大日本航空專飛日華航線與日滿航線,飛機名稱分別為櫻・榊・梓。2.5號機於1940與1941年各交付1架給日本海軍,軍用編號為D1號運輸機 L2D1

零式運輸機十一型(L2D2)
為應映日製化日本將DC-3設計進行大規格修改,主要改造內容將美國零件規格通通日本化,並將R-1820發動機更換為三菱生產的金星四三型,針對傘兵運輸機與引擎強化規格進行飛機結構強化以及艙門擴大,原型機於1941年7月15日試飛,同年12月開始量產,最早稱為D2號運輸機 L2D2,1943年改名為零式運輸機,此型號一共生產了416架。因為昭和飛機工業的產能不足,因此由曾經生產過DC-2的中島飛機生產了70架零式運輸機應急。除了可搭載乘客的標準型以外,另外還生產專為貨物運輸的零式貨物運輸機十一型(L2D2-L),與標準型不同處為拆除部分乘客座位,補強了機身下方與引擎結構,並在機身下方增設增加升力裝置。

零式運輸機二二型(L2D3)
1942年後由昭和飛機進行改良的機型,最早被稱為D2號運輸機改,在1943年更換編號。主要改良點是引擎更換為出力1300匹馬力的的金星五一.五二.五三型發動機,增設機翼燃料箱、駕駛座左右增設3個觀測窗改善駕駛員視野;與十一型相同也推出了專門運輸貨物的零式貨物運輸機二二型(L2D3-L)。由於戰局的惡化因此昭和又推出了二二型甲(L2D3a),在操作室上方增設大型觀景窗,並在機身側面與上方增設3具防衛機槍。

零式運輸機二三型(L2D4)
更換出力1500批馬力的金星六二型發動機,而貨物運輸型(L2D4-L)尚在試製階段戰爭即結束,並未量產。

零式運輸機三三型(L2D5)
二三型全木製化版本,在試製期間戰爭結束。

== (以上資料取自維基) ==

筑波海軍航空隊的成立可追溯至昭和9年(1934年)8月15日,當時稱為霞ヶ浦海軍航空隊友部分遣隊,昭和13年(1938年)12月15日獨立成為筑波海軍航空隊,隊上主要裝備機包括二式基本練習機「紅葉」、九三式中間練習機、零式練習戰鬥機、零式艦上戰鬥機、局地戰鬥機「紫電」等。1945年3月28日旗下更編成了8個神風特別攻撃隊「筑波隊」,二次大戰結束後筑波海軍航空隊隨之解散。


神風特別攻撃隊筑波隊総員84名 神風舎前留影。

 




此機編號ツ-901(tsu-901),表示是筑波(Tsukuba)航空隊901號機,昭和17年(1942年)太平洋戰爭開打時,機身採單純深綠色塗裝,隔年(1943)之後為方便識別,將主翼前緣內側漆上黃色,就是這架模型的塗裝。1945年時隸屬於日本帝國海軍第五艦隊(5th fleet)。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佈戰敗投降,接受同盟國的波茨坦宣言,8月16日盟軍太平洋戰區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下令日本大本營代表前往菲律賓馬尼拉處理投降事宜,8月19日由參謀次長河邊虎四郎中將率領作戰課長天野正一陸軍少將、橫山一郎海軍少將、外務省調查局長岡崎勝男等十六名代表抵達馬尼拉,聽取有關盟軍進駐日本本土和簽署投降書的指示,並接受由同盟國擬定的投降書文本。當時日方代表所搭乘的飛機機種(陸攻一式)、顏色(全白)、標誌(尾翼、機身兩側、主翼下方塗上綠十字)、通信頻道、飛行路線,盟軍全有詳細指示規定,從東京起飛前往美軍占領下的沖繩伊江島,再換乘美軍的B-29空中堡壘到馬尼拉。


8月24日盟軍指揮部進一步下令禁止所有日本籍航空器起飛升空,9月12日起由盟軍接管所有機場的管理運作;但日方有薦於處理戰後事務的國內交通往來,提出必要的航空運輸需求,由盟軍指揮部同意使用分別來自原陸軍的三菱MC-20型、大日本航空的DC-3、海軍的白菊單發練習機K11W共計27架飛機作為終戰聯絡機,這些飛機一率採用全白塗裝、機身機翼有明顯的綠十字標誌,從9月14日開始投入空運任務,亦稱為綠十字飛行(Green Cross Flight),主管部門為航空局臨時定期航空管理部,執行成員包括來自陸軍的50人、大日本航空的50人、及海軍的250人,運送的對象當然是與終戰聯絡事務有關的人員或郵件貨物,相關航務運務則交由大日本航空負責。當時核定的飛行路線有四條: 東京-大阪-福岡(第一航空路)、東京-名古屋-大和-大阪-高松-岩国-大分-福岡(第二航空路)、東京-仙台-青森-札幌(第三航空路)、東京-新潟-富山-福知山-大阪(第四航空路),其中東京使用松戶飛行場,大阪為伊丹飛行場,福岡為板付飛行場。


1945年9月20日由美軍B-29空拍的松戶飛行場。

不過這項任務只進行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盟軍最高司令部(GHQ)即下令於1945年10月10日結束綠十字飛行,但因為天候關係,實際上最後班機在10月11日才起飛離開福岡。10月11日以後則由美軍的C-47運輸機(相當於軍規的DC-3)接手負責日本地區的所有空運行動,同年年底12月31日GHQ再下令關閉日本航空局、解散大日本航空在內的全部民航組織、以及禁止所有與航空相關的事務,隔年(1946年)2月6日美軍也結束了這些聯絡飛行任務,自此以後的終戰聯絡業務只能仰賴地面交通,這種航空禁制令直到1950年(昭和25年)6月26日才解除,GHQ則在1952年4月28日撤出東京,結束美國在戰後對日本長達7年的實質統治。



















 

 

基本資料

 

首航

 

1939

 

乘員

 

2 + 21

 

 

19.705 m

 

翼展

 

28.964 m

 

 

7.4 m

 

空重

 

7540 kg

 

最大起飛重量

 

12500 kg

 

發動機

 

三菱『金星』14汽缸星型氣冷式活塞引擎

 

極速

 

393 km/hr

 

巡航速度

 

278 km/hr

 

航程

 

3270 km

 

升限

 

7280 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da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